close

你們看到了渾黃色的江水不疾不徐流過,看到江這邊的大樓和對岸的樓群沈默呼應,看到了上海大廈、外白渡橋。你們聽見了從江面上傳來的汽笛。沒准你們還吃了鹹肉菜飯,喝了杯咖啡。這個時候,從外地來的親朋好友,以及你自己在這座城市生活了那麽久的你,有沒有冒出一個問題:外灘,還有沒有值得一看的東西?

正在上映的電影《外灘佚事》,通過舊日滬上五位名人的命運,讓我們看到上海的更深處。最好看的,還是人的靈魂的風景。它們,並不因爲肉身的死去,變成曆史的塵埃。

推薦理由一:你想看華爾街,外灘呢?大光明電影院裏,並排放著兩張大海報,一張是《外灘佚事》,一張是《華爾街2》。真巧,它們都是世界上最有名的大都會裏最有名的地標,近期又都成了電影主角,出現在觀衆面前。兩部電影的片名,給人有趣的想象空間:中國人和美國人,將會如何來講述自己最出名的地帶?外灘和華爾街都是名利場的代名詞,兩部影片怎樣看待金錢和權力?它們和各自的城市,生活在城市裏的人,甚至一個國家的文化,有著什麽樣的關系?《華爾街2》是1980年代美國經典影片《華爾街》的續集,講述了股票大亨戈登出獄後,變成個好人,想和女兒修複關系,通過出書警告人們危機的到來,並和女兒的未婚夫聯手,和另一位更貪婪的資本大鱷交戰。或許是因爲金融危機的關系,觀衆對《華爾街2》頗有興趣。不過,坦率地說,這部續集只是中等之作,和無數好萊塢大片一樣,用一個時而出彩,更多是陳詞濫調的故事,傳遞美國社會的價值觀:良知終將戰勝貪婪,愛比金錢、權力更重要。而《外灘佚事》不是那麽容易概括和評價。從tvb 港劇線上看開埠到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影片從漫長的紛紜曆史中,選擇了赫德、葉澄衷、杜月笙、周璿、李香蘭五個名人,講述了他們的命運、情感、抱負和內心。我以爲,《外灘佚事》的視野要比《華爾街2》開闊很多。我無意比較導演水平的高下,而是因爲華爾街更多的是一個金權舞台,象征著人性對財富的渴求和超越,而外灘的曆史和意義要複雜得多。就像導演周兵所說,在拍攝該片的過程中,他深深感到,外灘不是一個地理,而是一個生命體,經曆了一百多年的她就像人生充滿起伏,無數個體夢想和國家夢想交織在裏面。他想問:城市的道路在建設之初僅僅是爲了溝通的方便,在這些利益和夢想的深處,我們還有什麽?你想不想去看看,上海的深處有些什麽?

推薦理由二:認識這些熟悉的陌生人中國海關稅務總司赫德、工商巨賈葉澄衷、海上聞人杜月笙、金嗓子周旋、漢奸歌星李香蘭,這些舊日上海灘的鼎鼎大名,我們大都知道不過,我們真的了解他們嗎?《外灘佚事》最成功的地方,不在于講述名人傳奇,而是盡力地還原了他們本來的面目,更深入他們的內心,讓觀衆看到他們的靈魂。赫德,常常被描述爲把持清廷海關50年,代表者高高在上的殖民者。而《外灘佚事》卻告訴觀衆這樣一個史實:赫德主政晚清海關後,頂著中外重重壓力,甚至暗殺的風險,推行機構改革,力治腐敗。後來,這個英國人治理下的海關,爲中國政府貢獻了最多的稅收。更了不起的是,海關還成爲當時最廉潔的部門。一個殖民者爲什麽這麽做?赫德在情感上清楚自己是英國人,但在行事卻爲受雇國家一個被降服的國家兢兢業業服務,他爲什麽有這樣的選擇?他的內心是否經曆過很多矛盾和掙紮?他堅定的力量究竟從何而來?半個世紀裏他盡力奉行的契約精神,他在臨終前爲中國留下的遺言,對今日的上海和中國的發展,有著什麽樣的啓示?杜月笙杜老板,更是人盡皆知。擺平事體閑話一句、前半夜想想自己,後半夜想想別人、頭美劇線上看等人,有本事,沒脾氣;二等人,有本事,有脾氣;末等人,沒本事,大脾氣。這位大佬的範兒,一直供人咂摸。《外灘佚事》展示了杜月笙的複雜:身爲江湖老大,手上做忒的人命不少;在民國的政治博弈中,選擇幫助蔣介石清黨,屠殺工人,更殺害了和自己有交情的工人領袖汪壽華。但同樣是這個人,抗戰時期以我是一個中國老百姓,礙于國家民族主義,未敢從命,拒絕了日本人的拉攏,出錢出力,領導了大量抗日工作。但是,《外灘佚事》並不僅僅想要展現杜月笙的複雜(事實上,昔日滬上名流,哪裏沒有一部複雜人生? ),而試著更進一步:理解他的複雜。影片用了一個情節來表現杜月笙的核:已經成爲大佬的杜月笙常常做一個噩夢:上身穿著軍警服,下半身卻還是流氓打扮。醒來後,他換上了一襲讀書人的灰布長衫,日後的歲月裏,他只穿這一種衣服。這個細節,就像是杜月笙一生的寓言。從黃金榮門下小角色,到平起平坐的青幫大佬;不滿足江湖地位,進軍金融業、交通業,漂白自己做個真正的實業家;從爲人深沈、人情練達的權力擁有者、斡旋者,到抗戰時期盡心竭力的愛國人杜月笙,是一個對自己有相當期許的人,他追求世俗榮華,更渴望人的尊嚴。葉澄衷,是《外灘佚事》另一個精彩人物。從黃浦江上搖小舢板的船家,變成甯波商人領袖,工商巨子,他的人生恐怕是今天無數上海人夢寐以求的成就,是一本遠比《杜拉拉升職記》更生動的勵志書。但《外灘佚事》的眼光沒有停留在這裏。在影片裏,葉澄衷以他的人脈和影響力,抵住了法國人的壓力,保住了甯波商人的大本營四明公所,但好消息傳來時,他卻深沈地喃喃自語,臉頰上怔怔落下淚來:四明公所是保住了,但法國人的租界卻趁機擴大了兩倍,這一仗,我們究竟是贏了,還是輸了?日本人原本只是倭寇,甲午一戰,我們卻輸得一塌糊塗,這根究竟在哪裏?影片末尾,只輕輕一筆,便交代了這個企業家,以及那一代企業家的一種襟懷:重視教育。臨終前,葉澄衷囑托要辦一所學校,而這所學校,日後出了這樣一些學生:胡適、竺可楨、李四光、邵逸夫看到這裏,心中感動:一個真正的企業家,能量真大!繼而,忍不住想問:究竟什麽是企業家?究竟什麽是卓越?而又是什麽樣的一片土壤,才能孕育出超越追求個人財富的卓越的企業家?相比之下,《外灘佚事》對周璿和李香蘭的塑造比較弱一些,但相信觀衆仍然可以感受到那樣一種人生況味: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周璿舊日接受上海報社采訪時語。 )《外灘佚事》選擇的五個人,很長時間裏貼著殖民者、買辦(葉澄衷曾是滬上有名的大買辦)、流氓、明星、漢奸的標簽,如今,得以去除這些標簽,容許公允地、持平常心來談論他們,這真是我們這個時代的進步。在這個意義上,《外灘佚事》不折不扣是一部世博獻禮片。

推薦理由三:你沒看見過的《外灘佚事》是一個混血兒。導演周兵自信地說,除了虛構了年輕赫德和葉澄衷的兩段感情戲,其他所有情節、對白無一不有來曆,真實性上非常嚴謹。但同時,他又選擇了電影的形式,讓演員來扮演。他說,是因爲在拍攝中,他感覺到傳統的紀錄片,盛不下豐富的人的情感。有評論認爲,《外灘佚事》是個四不象。但如果不拘泥形式的爭論,你的確好看日劇可以感受它既有故事片的細膩好看,又有紀錄片的真實力量。《外灘佚事》在拍攝之初,就專門成立團隊,收集史料。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們從法國INA(國立音像研究院)以及高蒙電影公司資料部等地得到一批拍攝于不同年代的珍貴影像資料。于是,觀衆得以在大銀幕上看到:杜月笙、黃金榮、張嘯林三大亨唯一同時出現的鏡頭;解放後,在趙丹家中,周璿穿著呢子套裝,現場演唱《天涯歌女》。這是她生前最後一次現場歌唱,不久以後就撒手人寰,年僅37歲;八一三淞滬抗戰日軍轟炸上海南站後,廢墟般的鐵軌上留下一個無人理會,哇哇啼哭的嬰兒;1942年珍珠港事件後,浩蕩的日本軍隊踩著傲慢的步伐,踩過外灘的土地,他們終于進入了租界孤島;這些曆史,也許你都知道,也許你也看過老照片,但當這些黑白影像有形有聲地出現在面前時,你會感受到,紀錄的力量是無法替代的。看過的觀衆這麽說一個10歲小學生:我做導演的話,不會以紀錄片相稱,這樣會使小孩子失去興趣,如我,才10歲哎!本來我不想看的,剛來時還是被拉來的!其實不錯,人物的故事有趣,挺好玩的。一定要看,可是一個小學生寫的!

網友嘉草茵茵:無論是電影還是紀錄片,我們觀衆真正在乎的不是精良制作,更在乎這片裏能有什麽東西能夠穿透我們的心靈防線,帶來特別感動。網友愛冒險的蝴蝶:周璿這樣一個身世個性都很複雜的亂世名伶,活生生被拍成了北方小媳婦。李香蘭這樣一位大時代背景下的歌壇尤物,拍成了時時拷問自己內心國籍的台灣腔小蘿莉。實在是不能忍啊。網友修年:坦誠地說,這不是一部完美的電影,但我還是推薦給各位去看看。至少在當下大片雲集,大牌雲集,電影只顧自顧自圈錢的大環境下,《外灘佚事》做出了一種有益的嘗試。雖然也有一些硬傷,在前進中犯錯總比停滯不前要好,這也更需要勇氣。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外灘佚事 影評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vlooking 的頭像
    tvlooking

    tvlooking的部落格

    tvlook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